主题:双统筹系列发布之《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新闻发布会(2022年总第83场)
时间:2022年8月19日上午10:00
地点:广州市新闻发布厅
广州市新闻办副主任柳剑能: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8月19日,星期五,欢迎大家出席广州市政府新闻办2022年第83场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首位,以创新引领发展,突出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广州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激发企业活力。8月16日,我市政府网站公布《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进一步推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了向广大市民朋友介绍《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制作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等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来到现场。他们分别是: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吴汉荣先生,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秀彬先生,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陈键华先生,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一级调研员马奎先生。
以及坐在台下的嘉宾,他们分别是:
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部长邓家青先生,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院副院长蒋兴华先生,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先生,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创业事务部总经理王燕明先生。
发布会结束后,四位嘉宾将在现场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
首先,有请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吴汉荣先生作主发布。
吴汉荣: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对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近年来,我市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创新链,布局建设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相关科研成果加快落地转化,带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车规级芯片、新型显示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燃料电池膜电极等技术达到国际“领跑”水平,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核酸检测能力在全国领先,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实施“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高新技术企业以占全市企业千分之六的数量,贡献了全市超过1/6的企业所得税,营收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发挥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效能,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经过深入研究、调研座谈、征求意见,我们形成了相关工作计划,经市政府同意,于近期印发了《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下面,我介绍一下《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包括总体要求、六大重点行动和保障措施三部分。总体要求方面,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互相促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主阵地。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
大力实施“六大重点行动”,一是战略科技力量引领行动,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探索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建强用好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各类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技术育成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未来三年,对每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给予累计最高600万元经费支持。
二是产业创新发展导航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事项最高补助3000万元。推动数字化为产业赋能,全力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构建智能制造合作生态。支持创新产品产业化应用,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产业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建立“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有的放矢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科技创新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增强国有企业创新能级,四年内从国资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0亿元支持国企创新发展。
四是产业创新载体提质行动,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载体,畅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链条。支持一批科技服务示范机构,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双链融合”主阵地。
五是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行动,完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推动设立千亿级产业投资母基金和百亿级创业投资母基金。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实施上市挂牌“科创领头羊”工程,指导发布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等榜单。举办一系列创新创业赛事,每年安排财政经费1亿元,用于奖励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获奖企业,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获奖企业。
六是广聚英才汇智领跑行动,优化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培养青年人才后备军。吸引港澳台和外籍人才来穗创新创业,对在港澳台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补助。大力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强化人才对“双链融合”的支撑作用。
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健全实施协调机制、加强双链开放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行动计划》主要有4方面特点,一是探索完善具有广州特色的“四化”路径。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提出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实施六大重点行动。二是推动企业成为“双链融合”主导力量。强化协同创新,引导各类资源配置向科技企业集聚,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三是“真金白银”助力“双链融合”。《行动计划》中有15条政策明确了资金投入额度,根据初步测算,四年内预计将投入超过70亿元。我们将推进相关政策扎实落地,进一步精简政策兑现流程,加大力度推行“免申即享”。四是发挥金融资本的链接和催化作用。通过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产业创新支持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指导发布独角兽、人工智能企业、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等系列榜单,引导资本关注、投资优质科技企业,推动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
各位媒体朋友,近年来广州整体创新实力持续提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有序衔接,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作,我们将牢牢把握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机遇,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和产业网络,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希望媒体朋友多宣传、广传播,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谢谢大家!
柳剑能:
感谢吴局的详细介绍。
我们把时间留给媒体朋友,现在进入提问环节,也请各位记者朋友在提问前先通报您所供职的媒体机构,谢谢。
央广网记者:
想请问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徐局长,近年来资本市场在支持产业发展服务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想请问一下,广州企业上市融资有什么特点?下一步广州将如何进一步发挥好资本市场的功能,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谢谢。
徐秀彬: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资本市场聚焦科技创新,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上市公司的规模和质量,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指标。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抢抓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广州市加快推进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行动计划(2020-2022年)》,培育推动了一批优质龙头企业上市,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我市资本市场生态圈日臻完善。近年来,我市主动对接,吸引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北京证券交易所)三大全国性资本市场平台在我市设立在地服务机构(基地),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构成我市立体化、综合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平台体系,通过精准、专业的市场服务,助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
二是企业上市挂牌提速增效。近三年,我市每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左右,数量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目前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237家,融资规模超5600亿元,现有总市值约3万亿元。
三是上市公司产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我市上市公司以制造业为主,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比重逐步提高,重点产业链A股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占比超过全市A股上市公司九成,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上市公司引领创新和带动产业升级作用逐渐突显。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落实《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加快发展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以“产业链+资本链”的思路,支持服务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是发挥风投创投机构支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完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鼓励各区发挥特色、因地制宜,吸引具有影响力的风投创投机构在穗集聚发展,强化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各类投资机构多做“雪中送炭”式的投早投小投科技。完善我市科技金融路演服务,为企业打造展示自我、提升品牌、高效获取资源的优质投融资平台,实现资本与优势产业联动发展,为我市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支持。
二是推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着力培育更多技术先进、成长性强的优质上市公司。推进实施企业上市“科创领头羊”工程,探索科技企业上市培育模式,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自身成长性强、具备上市潜力的优质企业,根据体量规模、发展阶段、创新能力、成长规律等实际,指导企业做好上市路径规划,加快登陆资本市场。
三是引导培育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的产业集群。把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与构建区域产业链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支持上市公司发挥龙头带动和链主企业作用,依托资本市场实现产业协同联动、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企业融通发展,加快形成上市公司与配套企业的联动发展格局。
广东电视台记者:
想请问市工信局,广州市在推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下一步会有哪些计划?谢谢。
陈键华:
谢谢这位媒体记者的提问。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部署要求,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一是以“链长制”为抓手,统筹推动产业链创新发展。围绕21条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出台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20条“干货”政策,构建支持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产业链供需对接,举办了“广聚群链·湾区启航”产业链供需对接深度行的系列活动,26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
二是以数产融合为重点,积极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链创新发展新高地。我们大力发展数字新基建,上半年新增5G基站4294座,累计6.7万座,5G基站建设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推动华南唯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扩能增容,接入二级节点达34个、累计标识解析量达达93亿个。我们全力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今年上半年试验区内注册企业超8万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超1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845亿元,同比增长16.1%,税收66.7亿元,同比增长15.6%。我们努力打造国家核心软件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级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行业协会平台,上半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595亿元,同比增长11.8%。我们积极拓展数字经济应用新场景,推动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服务企业8578家,成功培育出广州华凌、宝洁广州两家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工厂”。
三是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持续优化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我们围绕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传统中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布局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获批建设一家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十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大力发展企业技术中心,累计支持建设3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0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8个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企业,出台了《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对新认定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今年已经有55个新增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正在公示中。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工作部署,抢抓《南沙方案》的重大战略机遇,依托“链长制”的工作体系狠抓政策扶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数产融合的标杆城市。
一是着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支持已有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推动重点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聚合“政产学研用金”等资源,创建新的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起到行业引领作用,持续提升企业技术中心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深入落实《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打造智车之城、软件名城、定制之都、新材高地、世界显示之度、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核心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现代都市消费工业转型升级高地等,不断提升广州产业链群发展影响力。
三是着力构建创新型制造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完善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库,分层分类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请问市发改委马处,请问接下来市发改委将如何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谢谢。
马奎: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随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全市各部门多措并举,加大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产业总体态势走强。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总量4245.98亿元,增速2.6%,占全市GDP比重31.6%。
二是重点行业发展向好。上半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增速分别达到3.9%、4.4%和7.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其中医药制造业发挥主要拉动作用,同比增长35.6%。
三是主要产品增长较快。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2倍,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同比增长1.5倍,集成电路圆片、智能电视、显示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4.0%、51.6%、24.3%。
随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以及其他各领域专项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持续稳中向好。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产业化发展,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对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构筑“一核、两带、三城、多节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抢抓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机遇,以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规划为抓手,重点推动更多大院大所等“国家队”创新资源落地南沙科学城,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打造科技产业创新高地。
二是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全力支持保障广州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在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等领域尽快取得重大原创成果,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统筹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奋力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加快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大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多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保障能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围绕重点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在细分行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柳剑能:
谢谢香港经济导报的提问和马处的回答。
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踊跃提问,同时也再次感谢台上各位发言人专业、细致的发言与解答。
从刚才各位发布人介绍的内容看,大家增进了对《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相关情况的了解。广州将更好发挥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效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和先进制造业强市。展望未来,让我们携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共建创新广州。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可以对台下第一排就坐的四位嘉宾进行自由采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