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在信仰和时间构成的百年历史坐标中,有一个厚重的点——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今年适逢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以下简称“一劳大”)召开100周年。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的盛会,它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联合、走向团结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威望,更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6月27日,经过整体修缮及展陈提升,“一劳大”旧址展览开幕,推出主题展陈回顾讲述在广州连续召开的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展出广州第一个革命工会——广州土木建筑总工会章等珍贵历史文物,并首次还原展出巴金20世纪30年代来广州旅居时的寝室和书房场景。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礼堂外观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巴金曾三次造访广州。据“一劳大”旧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经过考究,1933年6月,巴金曾居在“一劳大”旧址主楼三楼的一个房间。“巴金在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的《中学生》第四十三号上发表过散文《海珠桥》。《海珠桥》一文中写道:‘我住在河南的最大建筑物机器总工会的三楼上。一个小房间做了我的寝室,从整夜开着的窗户里,我看见对岸灯烛辉煌的河北夜市和西堤一带的高建筑物。’”根据这篇散文的描述,同时结合“一劳大”旧址历史上的房间布局,最终判断,巴金当时居住的房间就位于“一劳大”旧址主楼三楼一角,此次修缮提升专门还原了巴金寝室和书房场景并进行展出。

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原本设置在“一劳大”旧址主楼四楼的职工书屋也已升级为以场景复原的方式打造而成的、更加舒适的红色阅读空间。

老式报刊亭、绿色邮筒、拨盘电话、老式台灯、老式椅子……经过升级之后,四楼的红色阅读空间整体布局充满历史感。同时复原布置了广州机器工人补习学校、会议室、沙龙区、读书空间等。此外,还开辟出了电子阅览区,放置了多台电脑供职工使用。

历史档案 | “一劳大”旧址
1922年5月1日~5月6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整个旧址由南北两幢建筑组成,北面的西式混凝土主楼是当年广东机器工会会所,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南面的大礼堂(曾作为盐仓使用),即为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场,内部空间轩敞,中式金字顶砖木结构,辘灰筒瓦屋面,淡黄色外墙。1921年春,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曾在这里创办工人夜校、开展革命活动。

历经百年风雨,这处建筑依然存留完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广州职工业余教育和机电工会的办公场所。2006年,广州市历经三年考证,揭开了旧址作为重要革命史迹的历史身份之谜。2011年,广州市总工会在旧址推出广州工人运动历史展陈。如今,这里已成为首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工人运动革命传统教育暨研究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

2021年,为加大力度挖掘和保护好“一劳大”旧址的红色资源,广州市总工会全面启动旧址整体修缮及展陈改造提升工作,努力打造标志性、示范性的中国工人运动红色文化阵地。
6月27日,经过整体修缮及展陈提升,“一劳大”旧址展览开幕。目前,“一劳大”旧址主楼一楼大厅和礼堂恢复原貌;450平方米的二楼用于展陈;三楼主要用于临展;四楼为后来加建,用作红色阅读空间。其中,百年前的“一劳大”会场(即礼堂)原貌、主楼原木旋转楼梯、长廊、老旧花阶砖、西式壁炉和门窗等均被完整地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