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
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2022年上半年广州治水成效持续提升,全市重点区域500条一级支流中,483条消除劣Ⅴ类;新建污水管178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市水务局表示,接下来将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幸福河湖美丽河湖。2022年完成碧道建设200公里,累计建成碧道1000公里,打造一批具有岭南特色和时代活力的美丽幸福河湖。
水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走深走实、有能有效,将治水工作由水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紧紧围绕水务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升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了坚实支撑。

流溪河畔马拉松
河湖水质持续改善。1-6月,全市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市重点区域500条一级支流中,483条消除劣Ⅴ类。197条黑臭水体保持“长制久清”标准,继续开展跟踪评估巩固提升治理成效。
重点任务推进展现新作为
源头控污力度不减。加强《广州市河涌水系规划(2017-2035年)》与城乡规划衔接,在新编、调整详细规划及规划管理中落实水系控制线,落实河湖水系规划管控和保护要求。开展网格化治水,清理整治污染源2279个;新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1320个,深化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拆除涉水违法建设约26万平方米(累计1600万平方米);加强国、省考断面周边养殖尾水水质监督抽检,上半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同比减少1.3%和1.5%;开展“清漂”专项行动,清捞水面漂浮物约1万吨。
深入推进污水提质增效。新建污水管178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99万吨/日;排水单元达标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目标为达到80%,力争85%,目前达标比例已达到86.38%;推进443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已完工245条。印发《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30个自然村治理纳入省民生实事,已完成17个村;1-6月,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总量约12.7亿吨,日均处理量700.6万吨/日,氨氮削减量2.5万吨;经初步测算1-6月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91.2%,处于全省前列。

生物岛碧道
韧性广州通过新考验
打赢多轮防汛攻坚战。为有效应对5月10-13日强降雨,市水务局成立11个工作组,下沉各区和市水投集团驻点督导,科学精准实施河湖“预腾空”及水库蓄水管理。6月中下旬,“雨洪潮”三碰头,各部门紧密协同、科学调度、抢抓防御,全力做好堤防防御、排水防涝、山洪防御等,未出现人员伤亡事件。面对北江大堤告急情势,组建应急专班进驻,确保防洪安全。
强化巡防应急保障。落实《广州市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5年)》,409个项目已完工96个。实施“智慧水务”项目,完成443个内涝水尺、674个河道水位等监测站点建设。算清“水帐”,完善105个排涝片区洪涝风险图,为水旱灾害防御“四预”提供支撑。
供水节水体现新水平
水资源管理优质高效。建成以西江、东江、北江和流溪河构成的“三江四源”饮用水源保障格局,全市37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841.67万立方米,多年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8%以上,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100%。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落实《广州市地下水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5年)》等,加大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监管力度。
水源工程加快建设。大力推进北江引水、牛路水库战略备用水源等工程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完成投资66.1%,高新沙水库坝体填筑完成66%。全年计划完成农村供水改造55条村,已通水16条村。
节水工作稳步推进。完成海珠、天河、白云、黄埔、南沙、从化区节水型社会省级初审和验收准备。积极应对2021年底以来东江罕见旱情,印发实施《2021-2022年广州市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方案》,工程、管理措施双管齐下,有效保障了城乡有序供水。

花开石井河
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
广州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四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各项工作:
深化源头减污,从严从细排查整治各类污染源。坚持源头治理,敢于在控源上动真碰硬。市生态环境局加强涉水污染执法检查力度,将完成整治提升的“散乱污”场所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地毯式检查不在“名录”内的无证“小散乱”,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常态化整治“散乱污”场所,加强督查,及时更新“三个一批”整治清单,通报整改情况。市水务局对“四乱”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做到依法依规精准整治。
紧盯重点难点,强力攻坚推进治水工程建设。针对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妨碍行洪突出问题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等重点任务,加快补齐全市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工程短板。全力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和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工程,2022年底前,重点推进合流渠箱周边排水单元建设,累计完成350条以上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任务,继续巩固已通过第一次评定的255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效果;加快推进24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任务,同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2年底前30%的建成区总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幸福河湖美丽河湖。一是践行低碳生态治水理念,进一步总结提升有广州特色的河涌生态修复技术,加强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塑健康自然生态岸线,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复苏河湖生态功能;二是加快推进《广州市碧道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助推沿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2022年完成碧道建设200公里,累计建成碧道1000公里,打造一批具有岭南特色和时代活力的美丽幸福河湖。三是以碧道建设为契机,加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注重发掘水系沿岸历史人文资源,统筹河湖生态经济价值,因地制宜开展水上运动,大力发展水经济。
严格监督考核,压实压紧各级河湖长工作责任。通过多各种途径或形式,对新上任河长、履职不到位河长等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各级河长尽快熟悉业务,成为治水的行家里手。开展明察暗访活动,发现履职不到位的河长,视问题严重程度开展批评、约谈、问责。加快编制对区级河长的考核细则方案,通过考核建立压实河长履职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河长领治”作用;评选表彰一批河长制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优秀河湖长,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来源:广州日报